028 - 6391 2858
核心三点,构建成都产业建圈强链的黄金三角
时间:2022-02-24     阅读次数:603次

先发城市建圈强链经验借鉴

放眼国内先发城市,依托政策、资源、空间等禀赋优势,推动产业链式发展、组团集聚、多维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已经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构筑强大城市发展动力、抢占国际国内市场话语权的“关键招式”。


●上海:制度创新 开放赋能

吸引国际优质企业集聚成势。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构建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开放型政策制度框架,同时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五自由”方面全方位升级,加大改革开放大门敞开的“宽度”和“速度”,营造现代产业发展“热带雨林”。截至目前,新落户临港新片区的企业超过4万家,吸引外商企业及分支机构超过2200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比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集聚高地。


●深圳:跨城整合 协同共兴

推动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深圳以“双区驱动”为牵引发挥自身创新集群优势,整合东莞制造业基地、惠州产业配套优势,共同打造深圳研发+东莞(惠州)智造、深圳总部+东莞(惠州)基地、深圳总部+东莞智造+惠州配套的最佳“CP组合”,共同建设产业生态圈,构建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华为总部在深圳,终端总部在东莞,电池、天线、屏幕等配套在惠州。


●苏州:以链强链 集链成势

促进优势更优长板更长。苏州市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依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优势,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推动产业体系升级重塑,从而增强产业集聚度、互补性和竞争力。同时,苏州市还出台《关于推动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的实施细则》,重点推进新型显示、新材料、光通信等10个千亿级产业链集群迈向高端化发展,不断吸引上下游大批优质企业聚拢,形成更具质量、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成都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市委立足前期发展基础,深入研判产业发展规律趋势,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精准分析、系统集成、重点发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降成本、增质效、促转型、提能级。



明晰出发点

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党中央明确要求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赋予了我们加快做强极核、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


省委大力推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布局建设成都都市圈,明确要求成都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代表四川参与全球发展竞合。


站上新起点,我们能否担负好重大使命,关键在于做优城市功能、做强产业实力,为确保国家战略在成都落地落实提供坚实的基础承载和经济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破解当前存在的空间承载、要素配置、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约束,努力探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产业量质并举的新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制造业更是城市创新活动和高端要素的承载,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效驱动作用。


据测算,当GDP迈过2万亿元台阶,全市经济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需要新增810亿元的规上工业产值,相当于每年新增200家规上工业企业;产业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市民就业的核心依托,随着成都迈入超大城市行列,肩负着更好解决2000多万市民的生存发展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职责使命。


当前,成都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规模能级仍然偏小,占GDP的比重下降过快,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产业兴城立城的战略定力,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夯实城市发展的动能。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涵相同、目标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以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双碳”时代开辟新赛道、厚植新优势。



适应产业变革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跨界渗透和相互交叉为特征的“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以协同共享和互促共赢为特征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为特征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在此背景下,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若干要素,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圈”和“链”。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创新要素流动的市场环境和适合创新人才生活的服务环境,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可在此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和合作伙伴,以实现产业上下游就地布局、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全面降低协作配套成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从优化供给体系看,畅通经济循环要求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从升级需求体系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从增强经济循环的适配性看,营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是核心,必须促进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均衡。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厘清关键点

理念先导、认知先行

要处理好“圈”与“链”的关系。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或某些产业在确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已经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


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建圈”,建的是生态圈,实质是产业生态体系,是“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产业生态体系,是“产业共同体”。


“强链”,强的是产业链,实质是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建圈强链,重点要聚焦优生态、提能级、强供给,坚持产业链建构与生态圈融通同向发力,推动资源高效集成、产业协作配套、主体融合共生、市场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大量布局建设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资源要素空间集聚,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和产品互为所有的生态圈体系不健全,导致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偏低。


产业生态圈将特定地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含产业园区以外地域范围的人力资源分布以及人居生态环境和协作配置能力,从而避免园区发展、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是一种更先进、更具动态性和兼容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建圈强链,就是要坚持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构建若干微观生态链,进而实现物化的产业园区和虚拟的产业生态圈虚实结合、相互耦合,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的网络协同效应。



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仅靠单个区域、单个企业,难以实现产业的关联畅通和有机循环。只有坚持“打开门来搞建设”的开放思维,把政府的调控力、要素的聚集力和企业的创新力聚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协同共进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塑造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比较优势。


产业建圈强链的本质要义不是只打一地一城的“小算盘”,而是要突破行政藩篱和信息壁垒,加快空间组织形式和先进要素聚集方式变革,形成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区域经济生态,推动区域分工协作系统递进演化。


因此,我们既要强调本地本区域的产业衔接配套,又突出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培育若干个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西部甚至全国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产业生态圈,形成支撑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产业生态圈由一个或若干个头部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关联配套而形成。头部企业可能是一个跨国集团、是一个全球领先的专业性大学院所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行业话语权和产业带动力。随着优质要素资源不断向高能级企业集中,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长期以来,头部企业充分发挥对重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成都现代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离不开英特尔的“蝴蝶效应”。产业建圈强链,必须强化功能思维、产业思维,以资源配置能力强、产业配套能力强的赋能型企业为目标,聚焦主导产业全力以赴招大引强,聚焦配套产业千方百计强链补链,加快改变部分园区过度依赖单一龙头企业的局面,提升功能区产业链主导能力。



要处理好“总”与“分”的关系。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关键是要着眼基础优势和发展条件,从行业主体、业务功能等方面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力点和突破点,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历经多轮分工调整和格局演变,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版图基本形成,要在固有的产业格局下实现变道超车、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从原来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遇到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模糊的、不具体的行业领域向精细化、专业化的细分领域聚焦着力,从而加速现代产业体系的升级重塑。


产业建圈强链,要着眼于补短板、锻长板,从产业的生成逻辑、功能属性、规律特征出发,既注重以全产业链思维优化发展布局,又结合自身比较竞争优势,选准加快突破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抢先布局新赛道、发展新产业,不断优化新赛道发生、发育和壮大机制,重塑城市后发超越的竞争新优势。


抓住发力点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以科学的方向选择提升精准落位引导力。产业图谱是建圈强链的发展指引,重点在于摸清前沿趋势、企业战略、技术路线等关键底数,为产业发展明晰定位、精准布局。要联合链主企业编制产业图谱,充分整合链长统筹产业要素资源优势和链主生态主导优势,共同分析重点产业演变趋势、目标企业和技术路线等关键信息,确保紧跟市场脉搏。


整合多方资源动态更新产业图谱,瞄准市场需求实时变化和产业前沿,定期邀请专家智库、产业部门、园区团队等开展产业链发展质效评估,持续提升行业前瞻性和敏锐性。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图谱,搭建产业图谱协同管理平台,在线整合、匹配各产业链图谱信息,主动挖掘不同产业链在企业、人才和技术等领域的共性需求,提升各产业链间工作协同性。


以产业图谱指导项目前置把关,对项目能耗、环保进行全面评估考核,推动建立项目科学评审机制,坚决杜绝“双高”项目,加强对新上项目污染排放的预控管理。



以一流的政策环境提升融合共生支撑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需要持续提高政策安排的差别化匹配度和有效性,促进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五大要素集聚共生发展。要增强链主企业行业带动能力,优化“一企一策”专项服务,鼓励链主企业在蓉设立研发、运营、结算等机构,支持链主企业优先采购本地产品与服务,推动形成“一个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格局。


强化公共平台链接支撑功能,加快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系统布局工业设计、行业认证等高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积极争取一批重点行业知名展会、国际论坛落户成都。提升中介机构专业服务水平,加快引进一批法律咨询、技术转移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一批行业商协会、产业联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展会组织等专业服务。


放大产业基金杠杆撬动效应,吸引重点行业全国前30强的头部基金来成都落户,建立重产基金与天使、VC等基金定向合作机制,加大对产业链头部企业投资力度。发挥领军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完善“候鸟型”人才、“云端”工程师引育机制,紧扣重点产业链编制“高精尖缺”引才目录,支持实施重点产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引育一批重点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以高效的供需协同提升链式关联聚合力。着眼供需适配加强资源集聚运筹,能够为产业建圈强链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有效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


要开展重点领域靶向招引,紧盯重点行业上下游关键环节,梳理设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库,实施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协作招商,创新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等手段,加快推动一批龙头企业和高能级项目落地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垂直整合,根据重点企业需求梳理配套企业、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目标清单,积极引进全链条配套产业和企业,以中游转型突破带动两端持续跟进,支持企业在应用市场发力,整体提升产业链集群竞争力。


构建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加快推进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大力培育国际化供应链平台企业和国际化中介服务企业,促进“供应链+”在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领域示范应用,提高全球资源要素运筹能力。



以复合的功能配套提升综合承载竞争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必须加强功能集成复合,以独立成市、组群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产业功能区整体配套水平。


要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强化生产服务配套,围绕细分领域植入货运专用通道、网络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业园区精准集聚科研平台、投资企业和运营企业的比较优势。聚焦产业人群偏好强化生活服务配套,科学布局人才公寓、社区餐饮等便利性生活配套和商务、学校、医院等品质化生活配套,合理布局一批集成服务管家、代办专员的社区服务站,发展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


聚焦目标企业需求强化物流功能配套,科学预估各功能区未来的物流需求,优化调整高快速路和对外物流大通道设计,加强专业化生产性物流企业引入和设施建设,强化轨道交通、公交车站统一规划和无缝接驳,提高专业化物流对目标企业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