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 6391 2858
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生物城造”再落一子 ,齐碳科技加速基因测序国产化
时间:2022-06-28     阅读次数:556次

近年来,“国产化”和“自主可控”正成为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主基调。


6月28日,植根于生物城的基因科技企业——齐碳科技发布新款基因测序仪QNome-3841hex,标志着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开始朝着矩阵化方向迈进,将满足市场更多元的测序需求,为各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核心支持。


齐碳科技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


据悉,齐碳科技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国内首款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及其配套芯片、试剂,已在此实现量产和发售,并于今年陆续交付市场,这也意味着成都基因科技行业借势发力,以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生物城造”为契机,再次领跑全国。



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产品矩阵化发展

赋能更广阔测序场景

发布会上,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表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hex为一款桌面式测序仪,是QNome-3841的升级版,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更为灵活的通量,支持最多6个测序任务独立运行,测序过程中可自由组合测序芯片,灵活可控,无需凑样,最大程度上降低开机成本。”


齐碳科技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hex


数据产出方面,升级版测序仪也有更好的表现。QNome-3841hex搭载全新升级测序芯片QCell-384,单张芯片可产出3G数据量,在6张芯片同时运行的环境下,一次测序可获取18G数据,满足了更高通量的测序需求。


准确率和读长方面,QNome-3841hex延续了上一代产品的特性,单次准确率90%,一致性准确率达99.9%。长读长一直是纳米孔单分子基因测序的显著特点,理论上的测序读长没有限制,只取决于样本核酸的读长长度,因此QNome-3841hex的读长范围很大,短则200bp,最长读长超过2Mbp。作为齐碳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早期体验者,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李瑞超教授认为,齐碳QNome平台在测序读长方面优势明显,势必会进入到更多应用场景。


应用表现上,齐碳内部针对各类场景需求,在QNome-3841hex上进行了不同芯片组合的性能测试,并在病原鉴定、微生物组装、肿瘤融合基因鉴定、法医鉴定、人基因组低深度测序等多个方向进行了应用测试,均得到超预期的结果或指标,表明了QNome-3841hex应用的广泛性和可靠性。


对于业界关注的齐碳半年内两度发布新品,谢丹表示,“随着齐碳QNome测序平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和领域提供价值,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硬实力被见证和认可的同时,市场端和应用端也赋予其更多期待:更灵活的测序、更高的通量、更低的成本等等。”



目前,使用齐碳QNome测序平台的机构已超过100家,涵盖司法刑侦、公共卫生防疫、动植物研究、感染诊断等各领域,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正在赋能越来越多学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国产化


成都从上游领跑全国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此外,自去年以来,浙江、四川、陕西、广东等省份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国产高端仪器发展。



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

谢丹博士介绍


纳米孔测序技术已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和颠覆力,我们相信,接下来几年将成为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与爆发的关键窗口期。


正如谢丹所言,以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因测序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也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副研究员王正表示,使用齐碳QNome测序平台进行法医学相关探索研究,其操作的便捷性、获取数据的灵活性,让团队感受到国产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优秀表现。未来,团队还将在齐碳QNome测序平台上进行更多的法医学应用研究,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长读长的特性,进一步拓展现有法医遗传标记种类,在单次检测中获得更多信息量,更好地服务于法医学智能化精准鉴识。



去年齐碳科技首个生产基地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这也是全国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今年已在此实现量产,陆续交付使用,标志着“生物城造”纳米孔基因测序仪正式服务市场。


截至目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现已引进国药蓉生、苑东生物、汇宇制药、迈克生物、欧林生物、一桥生物、威斯克、纳米维景等创新药、医疗器械重大产业化项目;华西海圻、先导药物、查士利华、欧陆集团、赛默飞等重大科创平台项目;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京东方数字医学中心等高端健康服务项目,构筑起面向全球、服务全球、融入全球的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已累计落户项目18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聚集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专业人才超过7000人,推动5家企业顺利上市,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10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