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 6391 2858
Town主·探秘丨成都首个!佩德生物开创成都“AI制药”新局面
时间:2022-11-09     阅读次数:719次

随着医疗技术、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医疗”“AI制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能够具象想象AI医疗的未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AI+医学影像”等智能化设备、系统也早已在临床领域普遍应用,但AI制药(AIDD, 即AI drug discovery)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AI制药


AI制药,即机器通过学习和挖掘数据,赋能药物研发的不同领域。眼下,外行眼中的它,通常只表现为大型计算设备中,一串串字母和数字组成的晦涩难懂的代码。但在专业人士眼中,它正成为医药研发的“破局神器”。


据相关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AI制药迎来爆发式增长,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纷纷跨界入局,大量AI制药企业创立并获得融资。在业内人士看来,AI技术强大的算法和算力,目前能够在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两个环节进行赋能,起到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等积极作用。


据悉,在国内AI制药的赛道中,长三角已成为发展高地,大湾区也在加速布局。今年2月,诞生于长三角的AI制药公司佩德生物西迁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并获得融资。自此,AI制药的版图上有了成都的名字。



今天,Town主就带你走进

佩德生物公司的研发基地

聊聊AI制药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佩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一间机房内,一台名为“多肽服务器”的AI设备持续低鸣,屏幕上写满了一串串代码,其中的一组数字正在不断变化。这台AI设备通常不需要人来操作,而是靠工程师写好的程序主动学习和计算。


▲机房里一台正在运算的多肽服务器


机房的旁边是几间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专注于他们手上的工作。当前,他们正致力于从传统中医药里提取有效成分。未来,那间机房里AI设备运算出的结果,或许能够应用于实验室当中。


据相关报告显示,AI制药是指将NLP、深度神经网络、生成模型等AI技术与传统制药环节相结合,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加速筛选、从头生成等方式,提升新药研发效率,拓展药物创新空间的技术应用。在技术上会同时涉及计算生物学、计算化学、计算物理等方面。目前,AI制药主要在药物发现与临床前研究两个环节发挥作用。


佩德生物董事长容明强表示,AI技术应用到了该公司正在研发的一款肺纤维化药物之中。


“肺纤维化是临床上很难治疗的疾病,目前我们研发的这款药物在动物实验上,比现有药物的药效要强100倍左右。这是我们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案例,而AI技术在其中帮助我们在做药物改造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改造的方向。”


▲容明强


容明强介绍,通常药物研发(从初始研究到上市)需要十年时间、耗资数十亿美元,因此每个药企都在寻找加速开发、降低成本的方法,而AI技术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AI技术能够极大地缩短药物研发时间、减少药物研发成本,在制药制药领域,时间和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公司的主营项目是源于动物毒素的多肽药物研发,其渊源来自于人类对“以毒攻毒”的认识。历史上“以毒攻毒”的成功案例靠的是概率、是幸运,并无成体系的现代科学理论来概括,因此激发了科学家们去寻找其中的答案。


“例如蜘蛛螯牙和蝎子的尾巴上面有毒腺,其中富含多肽分子,这些多肽具有很强的功能,是开发药物的分子宝库。”据公司一名科研人员介绍,传统的中医药会用到蜘蛛、蝎子、蛇等,而其团队的工作是对传统的中医药进行现代化开发,目标是建成全球最大的天然活性多肽样本库,“而AI技术将帮助我们发现、筛选多肽分子,也将通过AI扩充多肽虚拟库。”


“现在的研发工作很紧张,我们来成都8个月了,很少‘进城’玩。”佩德生物一名研发人员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中,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都穿着白大褂,手里拿一杯咖啡步履不停,有别于成都老城区特有的悠闲氛围。


2016年,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立,围绕生物技术药、创新型化学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和大健康服务五大细分领域,致力于打造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截至今年6月,累计落户项目18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聚集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专业人才超过7000人,推动5家企业顺利上市,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109个。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成立于2021年5月的佩德生物,于今年2月自长三角西迁至成都。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上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由成都生物城一号股权投资基金领投。




佩德生物将利用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团队和高效的商业运营团队,构建多肽分子库,批量筛选多肽分子,乘全球多肽经济发展之风,打造涵盖生物毒素资源挖掘利用、多肽分子筛选、多肽新药开发、多肽技术服务、多肽原料提供、多肽新药生产的多肽产业链,建设中国肽谷,形成百亿辐射千亿的多肽经济生态圈。


其首席科学家团队拥有20多年的多肽研发经验。


容明强

湖南师范大学动物多肽药物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潇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贝勒医学院访问学者,海归高级人才。


赖仞

佩德生物首席科学家赖仞,是201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拥有发现世界上最多的抗菌肽(500余种)等学术成果。


谷陟欣

曾任九芝堂研发总监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我们懂制药,也懂AI,但在AI领域相对是短板。”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AI制药的技术门槛很高,需要既懂制药又懂AI,因此,其团队又吸纳了知名AI技术专家张龙。而来到成都后,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将和成都的人才、技术、设备等配套深入融合。


在容明强看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其团队提供了人才来源,而成都的技术、设备产业链也较为完善。


“我们并不太在意到底是在长三角还是成都,因为两地都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希望做一个走得长远的企业,更在乎的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觉得在几十年后成都的发展不可估量。”


图片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


2020年,被称为中国AI制药的元年。其中,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行业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但,AI制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AI制药智库“智药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20日,全球共有26家企业,约51个由AI辅助进入临床Ⅰ期的药物管线。然而,至今尚未有一款主要由AI研发的药物获批上市。


容明强表示:

AI制药如何盈利,也是摆在面上的一道难题。“这是个核心问题,目前AI制药想去做大规模的盈利还是比较难的。”容明强表示,AI制药的商业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做服务商,然而受限于技术成熟度等问题,客户数量有限;二是做药物研发,然而现在还没有任何一款药物有能够上市销售的商业实践。


虽然AI制药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但观察人士和业内普遍肯定其长期价值,视其为必然趋势。容明强表示:“未来十几年内,AI肯定会成为药物发现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