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 6391 2858
成都先导:科创企业“长跑型”选手如何持续保持创新力?
时间:2023-06-21     阅读次数:1322次

在所有研究领域,关于源头的探索,一直是科学家们执着的方向。宇宙的起源是什么?生命的起源在哪里?哲学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无不反映了人类对“源”的追寻。



“我们是新药研发的源头。”成都先导创始人、董事长李进博士如此形容自己的领域。


曾经,我国的药物研发领域长期以来都以仿制药为主,要想提高自主药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医药产业就要从源头抓起。

• 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首次明确生物医药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支持政策,提出要提高我国新药创制能力。


• 2012年,也是外资药企在国内加快布局布点的一年,辉瑞与海正合资,先声与默沙东合资,智飞与默沙东深入合作。


• 2012年,四川成都,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一家为新药研发提供“种子库”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在中国西部诞生。



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创新药的研发,常常被喻为是一场耗时长、风险高、投入大的“马拉松”:往往需要10年时间,投入超10亿美元,而最后的平均成功率也仅有10%左右。如成都先导这样的“长跑型”选手如何持续保持企业的创新力?


当前,成都已将创新药纳入全市确定的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在着力将生物医药打造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如何把握城市发展的机遇?如何在“建圈强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融入产业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

一起走进成都先导

与创始人、董事长李进

展开深度对话


01

多年来如何始终保持

企业的创新能力?

成都先导是一家站在新药研发“起点”的企业。


如果把最后上市的药物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先导化合物这种早期分子就相当于大树的“种子”,而DNA编码化合物库(DEL)就是药物研发的“种子库”。


成都先导是国内第一家从事DEL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公司,根据目前的公开数据,其分子库是全球最大,包含了1.2万亿种不同的分子。



现在,成都先导已建立了自主研发新药管线,拥有大约20个内部新药项目,分别处于临床及临床前不同阶段,目前已有4个项目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并进入临床试验。


在生物医药新药研发领域实现多点开花,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保持创新。


“创新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使命。”李进引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这句话来表达他的观点。对于如何持续保持创新,他认为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两方面。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练好内功仍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李进说,成都先导始终强调对研发的投入,推进核心技术平台建设,将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2022年,成都先导研发投入资金8736.19万元,同比增长18.58%,占营业收入的26.50%,主要用于四个核心技术平台及新药管线的持续投入,进行新一代DEL技术的开发升级以及核酸新药研发平台和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新药发现与优化能力。



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却同比增长21.28%,主要用于DEL筛选技术平台的持续升级。


“DEL技术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所在。”李进介绍,科技创新型特别是生物医药企业,如果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很难保持竞争力。多年来,公司持续不断在核心领域里深耕,确保公司在行业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同时,在技术的衍生开拓方面也大力耕耘,如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技术(FBDD/SBDD)、寡聚核酸新药研发相关技术(STO)、靶向蛋白降解相关技术(TPD)等,目前已形成了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对于技术创新,还要有前瞻性。“未来十年如何持续提升竞争力,需要提前规划。”李进告诉记者,如果说前十年是靠单一技术奠定了公司发展到今天的基础,那么未来十年,围绕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平台、体系的开发,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能力,才能保持强劲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


在企业创新方面,一定是要紧密围绕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再通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李进认为,同时还要打造一个好的企业创新文化,用积极的机制来鼓励支持创新,也非常重要。


02

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

上市后如何借力资本市场

实现更大的创新发展?

2020年4月,成都先导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截至2023年6月12日收盘,市值66.31亿元。


“在科创板上市,对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里程碑。”李进表示,上市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融资,这给公司带来了相当大的发展资本,也为持续创新提供了资本保障。此外,上市让公司在各界都提升了影响力,“对员工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能够鼓励大家持续投入研发与创新。”



资本进入后,又如何为企业创新发展再赋能?


“生物医药行业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因此,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作用特别明显。”李进坦言,上市后,公司获得了更多资金方、投资者的认可。公开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将助力公司进一步推进新分子设计、构建与应用平台和新药研发中心项目的建设,对公司主营业务、创新药物开发和国际化销服能力带来全面提升。


“融资对公司发展的注能让我们得以长期深耕新药研发领域。”李进表示,在资本的助力下,公司的商业模式已拓展为新药研发服务、不同阶段在研项目转让以及远期规划中的新药品种上市销售这三种。“可以说,进入资本市场以后,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和更加稳定的环境。”



成都先导也正探索新的资本助力的发展方式。比如去年,利用外部资本重新融资,成立了专注核酸新药项目研究与开发的成都先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独立的融资或项目开发及转让等方式推进核酸药物管线。“先衍,就是从成都先导衍生出来的意思。”李进期待着,将来“先”字号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03

科创企业选择城市时

有哪些考量,

如何融入城市产业发展?

十多年来,先导从最初选择成都、扎根成都,到成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企业与城市之间的有太多的故事。曾经在公司发展最困难的时候,是来自政府的一笔科研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如今,随着企业的成长,这颗“种子”自己也成为了“大树”,又将如何反哺城市?



“当年选择成都,主要是看中了成都的创业环境、政策、人才以及营商环境等因素。”李进告诉记者,对企业来说,入驻一座城市主要看重的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如今,公司自身的发展以及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已充分印证了当初选择的正确性。现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再次抓住城市发展的机遇,融入和带动产业发展。


成都正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根据最新规划,“创新药”纳入了全市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目前,成都先导的全球药物研发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项目占地约55亩,计划建成覆盖靶点到临床前的全方位、一体化的药物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天府国际生物城乃至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地标。


今年3月,成都先导与同处天府国际生物城的苑东生物共同投资成立了四川先东制药有限公司,先导出技术和商业资源,苑东出厂房,共建小核酸药物中试及生产平台,打造行业领先的小核酸药物CDMO服务平台。


一个企业在建圈强链中能做的或许有限,李进认为,多家企业拉起手来,圈子才会越来越大,产业才会越做越强。